|
|
|
|
《细讲弟子规》第05集课程复讲 |
黎小静学长 |
|
家庭有两个很重要的主轴,一个是经济,就是物质生活;另外一个是精神生活,孩子的教育这方面。现在的家庭情况都是夫妻一起赚钱,孩子大部分是留给安亲班,或者留给佣人,留给爷爷奶奶来带。人生的智慧在哪里看到?在取舍当中看到,有舍才有得。少赚些钱,多教育孩子;还是你要多赚钱,忽略孩子教育,得到的结果一定会不一样。 一、上一代的人的物质生活虽然较贫穷,但却培养了哪些美德?反观现代年轻人生活富有反发生了何种问题? 我们看看上一代,现在五、六十岁的人,跟我们现在二、三十岁的人,这两代我们来比较一下。上一代的人很有责任心,很孝顺父母。我们这一代?有没有上一代的这些人生态度?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上一代有钱还是我们这一代有钱?为什么有钱了反而人生的态度退步了?所以有钱不一定解决问题。 父亲那一代,生活从贫穷、拮据,第一个养成了勤俭的习惯,第二个,生活愈困难人愈懂得感恩父母,友爱兄弟姐妹。所以我父亲那一代,他们在念书都不是父母催他们的,都是自己很积极主动,因为希望透过自己在学问上有所成就,能够往后让父母过好一点的日子。生活的贫穷、生活的拮据,让一个人更有志气,更有孝心。 我们这一代,从小生活就很优厚,要什么有什么,所以习惯挥霍,习惯花钱,又不懂孝道,又没有生活的历链、承担。所以现在我们这一代,不只自己赚的钱花掉了,还要去花谁的钱?父母的钱。你们怎么知道?很多年轻人已经喜欢消费、享受到什么程度?常常是薪水拿到手的前十五天就可能把整个月的薪水在前面十五天就花光了,后面的日子买泡面一包一包慢慢吃。然后后来撑不下去了,回去找父母要钱。所以生活的优厚,不见得能够带给你孩子正确的人生态度。 、 古代很多读书人看清楚这一点,在汉朝开国,刘邦打下天下分封了一百多个功臣,都有封地,给他们很多田宅。这一百多个功臣经过了一百年,汉朝的史学家突然想说:我去了解看看,这一百个功臣的后代,经过一百年后是什么样的情况?结果这个史学家非常惊讶,这一百多个功臣的后代,基本上都已经没落了,很多已经流落街头在讨饭。其中只有几个人的后代还很好,其中有一个人叫萧何,当初在分封土地的时候,萧何要了一块很贫瘠的土地。因为贫瘠的土地,你只要不耕作就没饭吃,他深谋远虑,希望他的孩子以后懂得勤劳节俭。其他分封很好的地,好吃就懒做,而且好的地你喜欢,别人也喜欢,就会引来很多人觊觎,很多人的设计陷害。所以萧何看得到,不要留钱给子孙,更重要的是要留智慧传给子孙,还有留榜样给子孙。 司马光先生曾经提过,“留钱给子孙,子孙未必能守得住;留书给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於冥冥之中留阴德,以为子孙长久之计”。《易经》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阴德一定可以庇荫后代。阴德不只在往后可以庇荫后代,当我们在行善,当我们在立身行道的过程,已经给下一代最好的身教。所以,这是有智慧的父母会这样去抉择。 所以只要生活过得去,好好的提升孩子的智慧、孩子的精神生活,还是可以把家庭经营好。
二、财富的真正原因在哪里? 我们再来看,是不是一个人赚就会赚得比较少?是不是两个人赚就会赚得比较多?很多夫妻一起赚钱,但是也没剩多少钱;那边又被朋友倒了,这边又买了哪些东西又被骗了。我们要理解到财富的真正因在哪里?怎么样的人生才能得到财富?要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不然你可能一辈子都在赚钱,但是一辈子也没剩多少钱。 古代中国的财神是范蠡,俗名陶朱公,他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人。范蠡辅佐越王勾践,他跟文种辅佐越王勾践,然后恢复越国。后来范蠡他就跟文种说,越王勾践可以共患难,但是不可以同富贵。范蠡很会看人,所以会看人很重要,不会看人可能一辈子都会受到很不好的影响。你看,文种不会看人,他看到眼前荣华富贵就要来了,怎么可以让我现在把它放下,不愿意!后来越王勾践就赐文种自杀。范蠡带着西施就离开,到了江南一带开始做生意,从小生意开始做起。做了没多久,发了大财,范蠡马上把这些财富统统捐出去;过没有多久,过了几年他又发财了,他又把钱统统捐给这些贫穷困苦的人,之后再从小生意做起。历史上记载“三聚财,三散财”。
所以,人为什么能够有财富?真正的原因在他懂得财布施出去。范蠡这样的做法也是谨遵圣贤教诲,《大学》里面有提到“财散则人聚”,当我们把财散出去的时候,什么聚过来?所有人对你的爱戴,人心都向着你。不管你做什么生意,他们都要来给你买,要来支持你,因为你赢得的是人心。财散出去不是没有了,不能看不到就是没有,它无形当中的影响力只要遇到缘就会起现行。所以我们分析,财富有因、有缘才会结果,“因”在财布施,“缘”加上你的努力、加上贵人相助、加上机会来了,自然而然就会结财富的“果”。所以,经营家庭的财富,一定要如理如法去经营,不然你一辈子的努力到头来可能是枉然。 三、怎样种财布施的因? 很多朋友说:我又没钱,怎么种财布施的因? 这个财绝对不是只有钱而已,财布施包含“内财”跟“外财”。我们工作很努力,这是内财,劳力,还有你的经验、你的智慧,这都属於内财布施;外财才是金钱跟财物、跟物品,这些都可以修财布施。在钱财的布施是不是捐愈多福报就愈大?不见得!有一个报导,有一对农夫他们已经年纪很大了,一辈子攒了一些钱,刚好他们附近盖医院,是个很好的医院,他们夫妻两个就把一生的积蓄捐出来买了一台救护车。跟大企业家捐几十万,他们也捐几十万,哪一个福报大?农夫是把一生的积蓄都布施了,他那一分爱心可以造福多少人的生命?而企业家那几十万对他来讲只是什么?零头而已。所以福田靠心耕,福分也是由心生,当我们能够尽心尽力去布施,不管钱多少都可以种无量的福分。 古代有一位女士,刚好经过一个佛寺,她就进门很虔诚的礼佛,刚好身上只有两文钱,她就完全把它奉献出来。方丈看了很感动,亲自出来帮她念佛祈福,帮她回向。后来真的嫁到宫中去,也富贵了,拿着几千两到这个佛寺来,也是要把它布施出来。结果方丈没出来,找了他一个徒弟出来帮她念经回向。这位女士就很好奇,之前我才捐两文钱,这次拿了几千两,两文钱是方丈亲自帮我忏悔回向,可是现在捐几千两,居然只叫徒弟出来。这位女士也很有智慧,她懂得去请教,把问题搞清楚。她就主动去找方丈,询问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情况?方丈告诉她:你这两文钱是发自你的真心,所以我不出来帮你回向,对不起你;这一次你虽然拿了几千两,但是你已经没有像那一次这么真切,请我的徒弟就可以了。 所以一个人的福田,根源还在他的存心。我们只要有这一分心常常懂得舍财来救济他人,我们的福报点点滴滴都在积累。好,财富的问题我们有了正确的认知,就不会患得患失,看到别人赚很多钱,你的心就怎么样?就忐忑不安,不需要!我们扎扎实实修我们的财布施,自然果报就会现前。 四、为人夫者,要做到哪些“夫义”?为人妻者,要做到哪“四德”?
教育首重以身作则,古代说的“三从四德”、“夫义妇听”,就是当丈夫的人要有恩义、要有情义、要有道义;要做到恩义、情义、道义,就能给孩子当好榜样。对自己的父母有“恩义”,孩子就懂得也要孝顺父母;对太太要有“情义”,太太跟我们一起胼手胝足,一起经营这个家庭都很不容易,要时时念着太太这个恩情。太太有一个恩情是我们这一辈子都报答不了,就是帮我们怎么样?传宗接代。这个使命很重大,无人可以代替,我们要感恩。所以当先生的,每次想到就是我有这个太太帮我传宗接代,当我们时时把这个恩德放在心上,夫妻会相处不好吗?不可能!然后对孩子要有“道义”,一定要把孩子教好,这是为人父母的责任跟本分。
太太要“四德”:妇德、妇言、妇功、妇容。太太要有德行,假如太太没有德行,可能嫁到人家的家里会搞得人家怎么样?鸡犬不宁。所以“德”很重要。所以,儿子孝比不上媳妇孝,古代有说到,娶个好媳妇,家族可以旺三代;那娶一个不好的媳妇,家庭会怎么样?会败三代。所以娶妻第一个标准是什么?德行,娶妻要娶德。现在有这种认知的男士多不多?不多了。所以我们要教育孩子,以后要找对象要首重德行,要有“妇德”。 妇德,妈妈的言语、行为自然而然就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母亲的言语什么时候开始影响小孩?在胎教的时候。母亲的言语假如很柔和,孩子在胎中感受就很舒服;母亲假如大嗓门,假如讲话很刻薄,这个孩子从胎里面就学习。所以我们常常到一些朋友家里面去,就觉得他们家在讲话好像怎么样?好像在吵架一样,都很大声,那就是一种习惯。所以讲话太大声,讲话刻薄,你的孩子都在学习。假如我们的言语很温和,言语很能包容他人,孩子就会学到好的。我回想到,我的父母从来没有在我们小孩的面前讲过他哪个朋友的不是。这个很重要!当为人父母在孩子面前讲这个人很不好,那个人很不好,请问你的孩子学到什么?学到处处看别人不好,处处批评,会很傲慢。所以,我们言语也要谨慎。 “妇功”,古代女人会织衣服,会做很多家事,这个叫“妇功”。古代指女人要会纺织和针绣。因为现在纺织业比较发达了。古代跟现代整个家庭状况不一样,但是一个母亲要把家庭维系好,还是要有很多好的能力。比如把家里整理乾净,孩子在整齐清洁的环境当中成长,他无形当中就会觉得东西就要擦乾净,东西就要摆整齐。他假如看到东西乱,他会不由自主自己动手去摆好。 除了整理家庭,还要能煮一些拿手的好菜。要是不会煮饭菜,假如孩子跟先生都在外面吃,一家人很少聚在一起,家庭气氛就会不融洽。外面的食物又又油又咸,很不卫生,有害健康,会导致很多疾病。所以现在中风、心肌梗塞的人特别多。家里面假如常常煮些清淡的菜,让家里的人都很欢喜回到家里来吃。 再来,“妇容”,女子的容貌,当然不是要涂的跟结婚当天一样。是,妇容代表很端庄、很朴素,不能生完孩子以后就自暴自弃。很多女人生完孩子,就不修边幅。很可能先生走进门吓了一跳,然后又赶快跑出去,这样就不好;要让先生看起来赏心悦目。而且你仪容端庄给孩子好榜样,我们要看得远。所以,妇容也是很重要。 当先生太太都能够端正自己的品行、言行,那一定会把孩子教育好。现在说要男女平等,所以这个“四德”,女人要,男人也要!夫也要有德,夫的言也要懂得轻声细语,言语也要常常都是口吐莲花,给孩子好榜样。“夫功”,男人没本事还得了,怎么维系家庭!再来“夫容”,你当爸爸的在家里面都乱穿,那都给孩子不好影响;还有爸爸坐的时候都把脚翘到桌子上面去,这也是夫容!孩子学到什么?所以,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给孩子好榜样,以身作则很重要。 五、教育孩子要恩威并施,刚柔相济 教孩子要恩威并济,恩威并施,再换白话一点,就是有人要演黑脸,有人要演白脸。恩威并济,刚柔并济,中国人讲中庸之道,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假如今天只有恩,对孩子好得不得了,他会怎么样?他不怕父母,会骑到父母头上去。假如只有威,对孩子都很凶,孩子跟我们就有距离感。所以,恩威要掌握好。 六、学习《弟子规》如何一门深入? 五伦关系,就是夫妇关系最重要,夫妇正,五伦就正。所以“一门深入”,这一门掌握了道德的纲领,而《弟子规》就掌握了道德的纲领,所以我们学习先从《弟子规》这一门去深入。如何深入?深入要做到“解行相应”,理解之后,一定要去落实。你去力行就会帮你更体会到圣贤道理,体会得愈深解得就愈深,解得愈深你行得就愈扎实;解帮助行,行又帮助解。所以,我们学一句一定要懂得赶快去力行。“长时薰修”,长时是指时时刻刻。 只要你持续不断,每天早晚把《弟子规》念一遍,保证三个月以后,你会觉得道德、学问有很大的进步,三个月。 在海口,有一个老师真正做到了,他说:这么好的圣贤教诲,不能只有我的家庭得利益,我希望回到我自己的故乡去教《弟子规》。他因为有立志,他因为长时不间断,早晚念一遍,所以提升得特别快。早上念的时候,提醒自己,今天要做到《弟子规》当中的这些教诲;晚上念的时候,我们反省一下,今天哪些做到了,给自己一些鼓励;哪些没做到,要更加警惕,后不再造,后不再犯。这样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可以长期薰修。 修是修正。在想法、看法、说法、做法当中时时提醒自己去修正。修正往往都是在你面对与人相交往当中就要去修正,不能错了时候再来修正。有一位老师他说他最难修正的就是“人有短,切莫揭”,因为几十年来说长道短习惯了,所以他也是很用功,早晚念一遍。结果每次当他要说长道短的时候,突然《弟子规》这句经文就怎么样?就出现了。这一句“人有短,切莫揭”就进了他的大脑,他的嘴巴马上怎么样?盖住了。这叫历事炼心,经历这些事情,不断的在自己的想法、看法修正,在说法、做法当中去修正。 整个学习的态度,包含第一个要立志;第二个要力行;第三个学习的次序很重要,一定要先长道德的根基,再来读其他的经典;第四个,学习的方法要能一门深入,长时薰习。 我们有了正确的态度,接下来我们要进入《弟子规》的学习。学《弟子规》,一般的人听到“弟子”,他会有错误的认知,觉得是谁学的?小孩学的。其实这个“弟子”不是指小孩,弟子是指圣贤人的学生都叫弟子。“规”也是会意字,左边一个“夫”,右边一个“见”,叫大丈夫的见解。当然大丈夫的见解一定是随顺圣贤教诲,也就是人生的真理,来做事、来处事待人。《弟子规》我们来学才能把孩子教好,“教儿教女先教己”,要把儿女教好,首先要提升自己,自己先学好,这样才能够当好身教的工作。 我们先把“总叙”一起念一遍: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诸位朋友,假如你回去坐在书桌上读得这么有精神,一定会让你的孩子对你怎么样?肃然起敬。你的好学会感动孩子。
感恩老师!
|
|
感恩学长的分享! 注: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
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 《礼记·学记》曰“相观而善”,善学者是“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这样才能受益。
|
|
|
|
|
|
|
|
|